每天偶都帶著石小弟一起坐捷運回家 偶每天都要叮嚀他:要牽著媽咪的手,不要亂跑~~
昨天他一下車
又一股腦地往前衝
這次偶沒叫他
就讓他一個人一直走
偶站在旁邊看
他走了約50公尺後
發現媽咪不見
他就開始很緊張
開始往回走;東張西望找媽咪
臉一付快哭的樣子
我才出聲
他看到媽咪就開始大哭了
我就趁機教育他,一個人亂走是很危險的~~
今天早上
他就很聽話地牽著媽咪的手啦~~
不曉得會持續幾天
但有時,真的
「停、收、等、慢」是做父母要好好學的一堂課...
~~~~~~~~~~~~~~~~~~~~~養成學習力,爸媽能幫什麼忙?
【文╱楊毓菁(學前教育雜誌主編)】
謙謙兩三歲時愛上了坐捷運。外公外婆知道他有興趣,每周六日就帶他往捷運站跑,想出站走走就隨意逛逛,今天玩台北木柵線,明天玩淡水線,不斷地帶謙謙坐捷運遊山玩水。
不久後,謙謙開始頻繁地問爸媽跟外公外婆:「XX捷運站怎麼寫?」,大人寫給他,他就照抄,只要他發問,大人就回答。
接下來,他很想畫他坐過的捷運路線,但又畫不出來,外公把空白的捷運路線圖印給他,他們坐過哪些站,謙謙回家慢慢地一一填上站名。沒多久,外公不需要再印空白路線圖了,謙謙已經可以在白紙上畫出各種路線、寫出各個站名了。
現在謙謙進了幼兒園小班,同學們還不太會認字寫字,但他的國字、數字能力明顯超前。
謙謙的爸媽和外公外婆到底做了什麼?真得沒做什麼!只有「支持」,孩子對哪些素材有興趣,就是支持他。坐捷運也許不會培養一個小天才,但是大人的支持力量會讓孩子勇於探索,學習熱情不滅,這才是孩子成為天才的背後關鍵。
支持就好,別幫倒忙
信誼實驗托兒所幼兒園發展組主任朱郁文認為,當孩子某個時期特別對一件事物著迷時,有些爸媽會擔心孩子學習面向偏頗,怕學了這個,別的沒學;但是孩子的學習是跨領域的統整學習,就像謙謙從坐捷運中學到的是語文、數概念等,等他在這項學習中滿足之後,自然會再朝其他有興趣的方向學習,爸媽的角色就是觀察與支持。
孩子自己探索新事物一會兒之後,會拿著物件跑來找你,這時只要給他一個大大的微笑,他會繼續完成"玩"的任務(
到底如何拿捏「支持」的分寸呢?當爸媽看到孩子跑來分享對疊積木有興趣時,用接納開心的態度回應,讓他繼續玩、繼續操作;在他玩的過程中不時觀察他是否需要幫助──例如提供相關素材、資源,有時與他對話,回答他的發問。
如果孩子想放棄了,爸媽適時提點,例如學習用剪刀剪紙,孩子怎麼剪都剪不好,可能只是握姿不對,爸媽稍微提醒他「這樣比較好剪喔!」他學點小技巧就會了,他會願意繼續嘗試,如果他一直不會,可能一急,乾脆用撕的比較快──但是他並沒有過了學習剪刀這一關。
適時牽引,讓孩子自己跨過障礙
「陪孩子共玩,要觀察他怎麼學習,爸媽加一點提醒,孩子會很開心地重覆學習他會的東西,一直玩到熟練為止。」爸媽發現他對剪紙很有興趣,再找剪紙書等相關資源讓他參考,但這些資源要適合孩子的程度。
若真的太難了,爸媽先同理他:「這樣疊積木真的不太容易喔!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桌子,咦!為何它不會倒?」並再次鼓勵他:「那我們來做成這樣子,看看會不會倒?」
「這就是父母的支持角色!」朱郁文說,當孩子有興趣學習時,爸媽興味濃厚地陪伴他、與他對話;放棄時,爸媽適時牽引,問他問題、舉例觀察另一件相關的遊戲,再讓他自己操作,他會自己跨過了這個學習障礙。
把玩具拿來推、拉,或拿起來摔、扛著到處走,都是他體驗這個物件的一種探索,從中學習並培養各種能力(攝影/楊惠民 提供/學前教育雜誌)
孩子真得有學到嗎?
另一種典型的爸媽則是擔心孩子沒學到、學不好,例如到美術館看畫展,常聽到爸媽會很急切地問「你有沒看到這幅畫,快看阿!」,爸媽深怕孩子沒吸收到,很想導引他去看去聽,這種推力卻扼殺了孩子的興趣,「父母只要將心比心,自己在學習時希望得到哪種支持,再用這種角度去看孩子的心境。」朱郁文說。
但是爸媽給了學習素材與環境,怎麼知道孩子學到了沒?
看完畫展,可以跟孩子聊聊,或許他一時說不出個所以然,過幾天他會開始冒出一些觀點,就可以知道他吸收轉換的程度;若爸媽一開始就給壓力,永遠不會收到孩子後來可能發生的回饋;尤其不應該要求孩子學第一次就學會,因為學習是不斷輸入,再累積上來的。
「孩子會從學習得到的經驗中,主動建構出自己的模式。」朱郁文認為,大人要把孩子的學習權歸還給孩子,重視他主動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大人直接灌輸教導。
停.收.等.慢,孩子樂於學習
著有「教出學習力」一書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觀察到爸媽最常犯的幾個錯誤;他認為,孩子的思考比大人慢,處理問題的經驗也比大人少很多,但心急的父母往往忍不住直接給答案,造成的後果──孩子當然懶得探索思考、懶得解決複雜的事情,因為他知道爸媽會是他的好幫手。
他提出四字訣「停、收、等、慢」,直接告訴答案對孩子來說只是訊息的接收,尋找答案及解決問題的過程才是啟發智慧的重要學習關鍵,「孩子辛苦思考、學習所得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答案。」他指出。
呂宗昕認為,父母應該停止給速食答案,孩子遇到疑問時,先反問他「你覺得該怎麼做呢?」,如果孩子較大可以要求他們去找資料,略微試探孩子反應後再決定如何從旁協助;但父母要收回立刻想援助的手,要讓孩子知道有問題要自己解決,讓孩子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也讓他了解獨立解決問題是自己的光榮。
如果孩子絞盡腦汁試了很久,還是沒辦法,爸媽可以慢慢每次給予少許提示,自行解答的權利還是留給孩子,他才會從學習中獲得高度成就感,也會加強他再度挑戰學習的信心;也才能從一貫的生活態度中,建立主動學習的習慣,養成與眾不同的學習力。
【轉載】養成學習力,爸媽能幫什麼忙?
偶每天都要叮嚀他:要牽著媽咪的手,不要亂跑~~
昨天他一下車
又一股腦地往前衝
這次偶沒叫他
就讓他一個人一直走
偶站在旁邊看
他走了約50公尺後
發現媽咪不見
他就開始很緊張
開始往回走;東張西望找媽咪
臉一付快哭的樣子
我才出聲
他看到媽咪就開始大哭了
我就趁機教育他,一個人亂走是很危險的~~
今天早上
他就很聽話地牽著媽咪的手啦~~
不曉得會持續幾天
但有時,真的
「停、收、等、慢」是做父母要好好學的一堂課...
謙謙兩三歲時愛上了坐捷運。外公外婆知道他有興趣,每周六日就帶他往捷運站跑,想出站走走就隨意逛逛,今天玩台北木柵線,明天玩淡水線,不斷地帶謙謙坐捷運遊山玩水。
不久後,謙謙開始頻繁地問爸媽跟外公外婆:「XX捷運站怎麼寫?」,大人寫給他,他就照抄,只要他發問,大人就回答。
接下來,他很想畫他坐過的捷運路線,但又畫不出來,外公把空白的捷運路線圖印給他,他們坐過哪些站,謙謙回家慢慢地一一填上站名。沒多久,外公不需要再印空白路線圖了,謙謙已經可以在白紙上畫出各種路線、寫出各個站名了。
現在謙謙進了幼兒園小班,同學們還不太會認字寫字,但他的國字、數字能力明顯超前。
謙謙的爸媽和外公外婆到底做了什麼?真得沒做什麼!只有「支持」,孩子對哪些素材有興趣,就是支持他。坐捷運也許不會培養一個小天才,但是大人的支持力量會讓孩子勇於探索,學習熱情不滅,這才是孩子成為天才的背後關鍵。
支持就好,別幫倒忙
信誼實驗托兒所幼兒園發展組主任朱郁文認為,當孩子某個時期特別對一件事物著迷時,有些爸媽會擔心孩子學習面向偏頗,怕學了這個,別的沒學;但是孩子的學習是跨領域的統整學習,就像謙謙從坐捷運中學到的是語文、數概念等,等他在這項學習中滿足之後,自然會再朝其他有興趣的方向學習,爸媽的角色就是觀察與支持。
孩子自己探索新事物一會兒之後,會拿著物件跑來找你,這時只要給他一個大大的微笑,他會繼續完成"玩"的任務(
到底如何拿捏「支持」的分寸呢?當爸媽看到孩子跑來分享對疊積木有興趣時,用接納開心的態度回應,讓他繼續玩、繼續操作;在他玩的過程中不時觀察他是否需要幫助──例如提供相關素材、資源,有時與他對話,回答他的發問。
如果孩子想放棄了,爸媽適時提點,例如學習用剪刀剪紙,孩子怎麼剪都剪不好,可能只是握姿不對,爸媽稍微提醒他「這樣比較好剪喔!」他學點小技巧就會了,他會願意繼續嘗試,如果他一直不會,可能一急,乾脆用撕的比較快──但是他並沒有過了學習剪刀這一關。
適時牽引,讓孩子自己跨過障礙
「陪孩子共玩,要觀察他怎麼學習,爸媽加一點提醒,孩子會很開心地重覆學習他會的東西,一直玩到熟練為止。」爸媽發現他對剪紙很有興趣,再找剪紙書等相關資源讓他參考,但這些資源要適合孩子的程度。
若真的太難了,爸媽先同理他:「這樣疊積木真的不太容易喔!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桌子,咦!為何它不會倒?」並再次鼓勵他:「那我們來做成這樣子,看看會不會倒?」
「這就是父母的支持角色!」朱郁文說,當孩子有興趣學習時,爸媽興味濃厚地陪伴他、與他對話;放棄時,爸媽適時牽引,問他問題、舉例觀察另一件相關的遊戲,再讓他自己操作,他會自己跨過了這個學習障礙。
把玩具拿來推、拉,或拿起來摔、扛著到處走,都是他體驗這個物件的一種探索,從中學習並培養各種能力(攝影/楊惠民 提供/學前教育雜誌)
孩子真得有學到嗎?
另一種典型的爸媽則是擔心孩子沒學到、學不好,例如到美術館看畫展,常聽到爸媽會很急切地問「你有沒看到這幅畫,快看阿!」,爸媽深怕孩子沒吸收到,很想導引他去看去聽,這種推力卻扼殺了孩子的興趣,「父母只要將心比心,自己在學習時希望得到哪種支持,再用這種角度去看孩子的心境。」朱郁文說。
但是爸媽給了學習素材與環境,怎麼知道孩子學到了沒?
看完畫展,可以跟孩子聊聊,或許他一時說不出個所以然,過幾天他會開始冒出一些觀點,就可以知道他吸收轉換的程度;若爸媽一開始就給壓力,永遠不會收到孩子後來可能發生的回饋;尤其不應該要求孩子學第一次就學會,因為學習是不斷輸入,再累積上來的。
「孩子會從學習得到的經驗中,主動建構出自己的模式。」朱郁文認為,大人要把孩子的學習權歸還給孩子,重視他主動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大人直接灌輸教導。
停.收.等.慢,孩子樂於學習
著有「教出學習力」一書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觀察到爸媽最常犯的幾個錯誤;他認為,孩子的思考比大人慢,處理問題的經驗也比大人少很多,但心急的父母往往忍不住直接給答案,造成的後果──孩子當然懶得探索思考、懶得解決複雜的事情,因為他知道爸媽會是他的好幫手。
他提出四字訣「停、收、等、慢」,直接告訴答案對孩子來說只是訊息的接收,尋找答案及解決問題的過程才是啟發智慧的重要學習關鍵,「孩子辛苦思考、學習所得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答案。」他指出。
呂宗昕認為,父母應該停止給速食答案,孩子遇到疑問時,先反問他「你覺得該怎麼做呢?」,如果孩子較大可以要求他們去找資料,略微試探孩子反應後再決定如何從旁協助;但父母要收回立刻想援助的手,要讓孩子知道有問題要自己解決,讓孩子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也讓他了解獨立解決問題是自己的光榮。
如果孩子絞盡腦汁試了很久,還是沒辦法,爸媽可以慢慢每次給予少許提示,自行解答的權利還是留給孩子,他才會從學習中獲得高度成就感,也會加強他再度挑戰學習的信心;也才能從一貫的生活態度中,建立主動學習的習慣,養成與眾不同的學習力。
借我轉錄嘿~
借我分享哦!
借我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