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運動,為什麼還中風?
後面的最精采 醫生來不及說的30句忠告 (很值得參考)
~記得看完哦!!
勤運動,為什麼還中風?
有台灣「廣告教父」之稱的孫大偉 9月初開會時,突然不能說話、劇烈頭痛,被緊急送醫急救,竟然是出血性腦中風,緊急手術後昏迷指數仍低,之後延請知名腦神經外科權威加入醫療團隊,又動了開顱減壓手術,昏迷未醒終致英年早逝。
59歲的孫大偉曾因心肌梗塞,進行心導管手術,放支架。
疾病讓他學習放慢工作腳步,除了積極復健,更參加鐵人三項運動及騎單車。為了鍛鍊體能,他持續每周三次兩小時的運動,不顧親友反對,帶著心臟監測器成功全台環島;去年更前往中國完成從上海到北京的單車長征,不斷挑戰體能極限。沒想到,體能狀況良好的孫大偉竟然在會議桌上倒下,許多人不解,持續運動為什麼還會中風呢?
其實,若沒運動,他可能早就發病。
「運動可以減緩動脈硬化的速度,但動脈硬化本身卻是不可逆的,台灣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龍說。
動脈硬化宛如一條不歸路,難以回頭。
隨著年紀漸長,脂肪、礦物質等形成斑塊堆積在動脈壁上,讓動脈腔變狹窄、血管彈性變差,如果斑塊受損而在受損部位引起血小板凝集,容易出現血栓或血塊,進而造成堵塞。
塞在心臟血管就會出現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塞在腦血管就是缺血性腦中風(或稱梗塞性腦中風),塞在周邊神經,就變成周邊動脈血管疾病(俗稱腳中風)。
動脈硬化到一定程度,加上血壓沒有控制好,容易擠破血管,增加腦出血(或稱腦溢血或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患者發生腦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4.6倍,抽菸者是一般人的18.9倍,糖尿病患者則有5倍,這項研究發表在今年6月北京舉辦的高血壓年會,同時刊登在「刺胳針(Lancet)」期刊。
一項大規模研究(名為「REACH Registry」)橫跨44個國家,針對六萬多名粥狀動脈血栓高危險群患者追蹤一年後發現,有四成的腦中風患者同時伴隨心血管或周邊血管疾病,心臟血管疾病者同時有腦血管栓塞或周邊動脈血管栓塞的比率則是25%。
亞東醫院曾針對冠狀動脈心臟病患且做心導管手術者進行影像檢查結果發現,三分之一的病人有潛在顱內血管狹窄,但這群心臟病患並不知道自己將來有可能中風,甚至有些病人出現過小中風卻不自知(由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為症狀不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周邊血管動脈硬化最易被忽略,陳龍憂心指出。
周邊血管動脈硬化的症狀通常表現在腳部,例如間歇性跛行,原本可走五公里,現在走沒多久就變困難,需站一下下等血液回流之後才可繼續走,很可能周邊血管出了問題;相反的,若是腰椎疼痛,躺或坐就能恢復,就不是血管問題。
但民眾常誤以為年紀大,腰痠背痛、腳痛很正常,就算看病也不會找神經內科或血管科,容易延誤就醫。
陳龍建議,有血管病史的高危險病人,平時可摸足背動脈,如果脈動減弱或不順,或腳部的皮膚顏色變灰白,應趕緊就醫檢查,避免發生腳中風。
不論腦中風、心臟病或腳中風,預防之道仍是健康飲食、戒菸、減重、控制血壓、規律運動,另外還要學習紓壓。
醫界已證實,壓力會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國外研究指出,高壓工作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是低壓工作者的2.2 倍。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程俊傑醫師強調,精神壓力會引發多種心血管疾病,包括:
1.能使血小板活化,形成血栓;
2.能讓腎上腺交感神經失調,惡化心血管疾病;
3.能使腎上腺活性增強,讓皮質釋放到血液,
4.增加血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
5.也能使中樞神經活化,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冠狀動脈收縮、血小板活化,因而引發心室顫動造成猝死。
為了健康,現在就到戶外深呼吸、放輕鬆,並動動身體吧。
醫生來不及說的30句忠告 (很值得參考)
到大醫院看病,往往苦等一個甚至幾個小時,與醫生交流的時間卻短得可憐,想聽聽醫生的詳細建議成了奢望。美國《真簡單》雜誌日前邀請了10個學 科的醫學專家,這些專家給出了30個健康提示,值得一讀。
腫瘤專家:
1.增加人體內的內啡肽和催產激素,並降低應激激素皮質醇,從而提高人體免疫力。
2.午餐慢慢吃。學學義大利人從容不迫地享受午餐,能保護心血管,延緩衰老。
婦科專家:
1.切勿自行用藥。 如果自認為發生了真菌感染,可以適當吃一些常規藥。但如果症狀無法消除,最好去醫院就診。
2.避孕藥利多弊少。 避孕藥並沒有多少副作用,而且可使卵巢癌的風險降低35%至50%。
3.性愛後小便。 有助排出細菌,防止尿路感染。另外,每天一杯越橘(藍莓)汁有助於防止膀胱炎。
牙科專家:
1.多攝入抗氧化劑。 花椰菜(菜花)和越橘等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能防止牙齦炎。
2.少吃檸檬。 檸檬汁不可過量飲用,更不要直接吮吸檸檬,其富含的酸類物質會破壞牙齒琺瑯質。
3.使用軟毛牙刷。 牙刷太硬會損壞牙齒琺瑯質,導致牙齦萎縮。可考慮使用電動軟毛牙刷。
足病專家:
1.給腳量尺寸。 每隔幾年應該測量一下腳的尺寸,特別是懷孕或體重改變後。鞋子太小會導致拇囊炎(拇趾與足間的關節外凸畸形)、雞眼和槌狀趾等問題。
2.經常換鞋。 不要總穿同一高度的鞋子,否則會因壓力過大傷腳,應該高跟鞋與平底鞋輪換著穿。
3.人字拖傷腳。 經常赤腳或穿人字拖之類的鞋子,會導致腳跟疼痛。
心臟病專家:
1.常測腰圍。 腹部脂肪堆積與心臟病關係極大,人的理想腰圍應為35英寸(約合89釐米)以下。每天最好進行有氧鍛鍊,少吃白麵包等簡單的碳水化合物。
2.測量健康指數。 如果你年過35歲,還不知道自己的血壓及膽固醇水準,最好去醫院查查,因為這些數據有助於預測心臟病風險。
3.適當吃堅果。核桃等堅果富含健康 脂肪及��� -亞油酸,不妨每週吃上幾把,能使你的心臟更健康。
運動醫學專家:
1.保證運動多樣化。 如果將不同運動交替進行,能避免單一運動造成的肌肉鍛鍊失衡、導致運動過度或受傷。
2. 女人要加強臀部鍛鍊。 女性胯部及臀肌相對較弱,如果不加強鍛鍊,容易使髖關節壓力過大。
3.定期更換運動鞋。 每跑完800公里(運動量相當於每天跑5公里,每週5次,持續5個月)就該換雙運動鞋,否則容易導致運動損傷。
神經與記憶專家:
1.用進廢退。 多項研究表明,字謎、填字及數獨遊戲有助於保護大腦。記憶鍛鍊也可以使大腦更靈活。
建議採用“一看,二思,三聯想 ”的記憶訓練法。“看”,集中注意力; “思” ,想像視覺畫面;“聯想”,結合一定的情景記憶。
2.凍結壓力。 長期的壓力會造成大腦記憶區域萎縮,增加應激激素皮質醇,最終妨礙學習和記憶能力。
3.喝紅葡萄酒。 紅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劑複合物對記憶有保護作用。建議飲用量是女性每天1杯,男性每天兩杯。
脊柱外科專家:
1.鍛鍊核心肌肉群 (位於腹部前後環繞著身軀,負責保護脊椎穩定的重要肌肉群)。鍛鍊腹肌可減少後背壓力。俯臥並伸開雙臂過頭頂,然後臂膀及頭部離開地面,做飛行姿勢,保持 幾秒,再放鬆。
2.撿東西,靠近點。 彎腰撿東西時,脊柱壓力會增加四五倍,動作過猛容易導致後背拉傷。所以當有物品掉到地上時,最好走近點,然後彎腰撿起。
3.避免久坐。 保持一個姿勢太久,肌肉容易僵硬,椎間盤壓力就會增加。建議每30分鐘至45分鐘起身活動一下,有助於增加血液迴圈,有益脊柱健康。
心理學專家:
1.關注自我。 無論是尋求心理諮詢、練習冥想,還是寫周記,一定要花點時間自我剖析,了解自己的擔憂以及近期 生活 目標。
2.多社交。強大的社交網路 能促進身心健康。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多與自己關注的人交往。
3.從鍛鍊中獲得快感。 每天安排一些鍛鍊項目有助保持旺盛的精力。鍛鍊是可以提升情緒的自然 抗抑鬱藥。
家庭醫生:
1.以生日提醒健康。 將生日作為健康年檢日,檢查身體是否有不適,是否應該做相關檢查等。
2.見醫生前做好準備。 最好理清自己想要與醫生討論的問題。
3.關注家族成員健康。 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健康狀況實際是你未來的一面鏡子,因為有些疾病是具有家族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