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嚴,父母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孩子才能感受到平等。
有一天劉芳忽然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說兒子在學校和人打架,老師請家長到學校一趟。劉芳聽完電話,火冒三丈,決定這次一定要狠狠教訓兒子一頓。
開車前往學校的路上,劉芳忽然有了新的想法:「就算我把兒子打一頓,他就真的懂得他做錯了嗎?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結果嗎?是否真的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讓兒子以後都不再打架了?」劉芳仔細考慮著,到學校見到兒子之後,劉芳並沒有當場生氣,反而是平靜地將兒子帶回家。
回家之後,劉芳也沒有馬上發作,耐心地幫兒子在傷口上擦藥,甚至還下廚為兒子做了可口的飯菜。當兒子一口口吃著飯菜時,劉芳才開口說自己很擔心他打架受傷,也希望孩子能把打架的苦衷和經過告訴媽媽。聽著聽著,孩子開始啜泣,哭著撲進劉芳懷裡說自己錯了,對不起媽媽,以後再也不打架了,也不再讓媽媽擔心。
聽到兒子的承諾,劉芳總算放下心裡的石頭,開心地笑了。劉芳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作為,讓孩子感受到母親對他的尊重。
蹲下來和孩子一樣的高度
我曾見到許多父母喜歡用成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孩子稍微有失誤,就對孩子指責和批評,這並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孩子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嚴,他們希望父母能夠給予尊重。父母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所謂「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也就是指平等對待孩子。傳統的教育方式中,父母總是習慣站著說話,以上對下的方式對孩子發號施令,把自己的思維和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完全不考慮孩子內心的想法,一旦孩子的想法與自己的願望不相同時,父母就對孩子失望,甚至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根本不去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
如果父母願意「蹲下來」和孩子一樣高度再開口說話,情況又會怎樣呢?至少,孩子一定願意認真地聽你說話,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你在說話時,孩子卻心不在焉,那麼就算你跟他苦口婆心,道理再正確,又有什麼用呢?
試著蹲下來吧,只有不再居高臨下,與孩子完全站在一樣的高度,孩子才會把他真正的想法告訴你,這就是孩子為什麼喜歡把心事對自己的朋友說,卻不願意對父母訴說的原因。蹲下來這一步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關鍵,不論孩子的想法是對是錯、有沒有道理,只有在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後,才能正確地教育孩子。
如果父母能在家中創造出一種平等、民主的空氣,這是孩子的幸運。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孩子會覺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就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首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給他們無限的關愛。」如果父母以上對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叛逆的心態。只有父母轉變姿態,像對待朋友那樣去關愛孩子,才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父母不要再居高臨下了,舊有的封建意識也應該放棄,不要總是以責備、教訓的口吻和孩子交談,更不要認為作為長輩丟不起面子。父母應該要順應時代潮流,和孩子建立起一種平等、尊重的朋友關係,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用更好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
如何平等對待孩子
無論孩子的想法多麼幼稚,也無論聽起來多麼沒有道理,父母一定要學會耐心傾聽,讓孩子盡情傾訴。父母更應該多問孩子為什麼,比如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為什麼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為什麼不贊同父母的看法……。只要這樣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才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順暢。也只有這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才會越來越容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緊張關係才會改善,家庭才會越來越和睦。
父母如果想可以真心地用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有沒有什麼捷徑或者方式呢?以下是一些教育專家的意見,你不妨參考試試。
原則1 不要用過於激動的語言
父母的情緒和孩子的快樂息息相關,當然爸媽也有沉不住氣的時候,越是激動時,越有可能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所以記得生氣時請先離開現場,千萬不要口出惡言。
原則2 跟孩子說話盡量減少嘮叨
有些父母為了教育費盡心力,效果卻不理想,表面上看來,他們是與孩子對談討論,但是卻不知道有時候他們的嘮叨卻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見的就是某些父母那種教條似的長篇獨白,一開始就是:「在我和你一樣年紀的時候,我都……」大多數的孩子對於這樣的長篇大論都是相當排斥的,更不可能會有效果。
原則3 和孩子說話一定要發自真心
你可以觀察一下那些關係融洽的家庭,家人之間交談一定都是充滿愛心和親切感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也都很和善。不過,爸媽要留意說話方式不要過於直來直往,雖然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卻會得到反效果。說話和溝通的方式應該要因人而異。
原則4 讓孩子參與意見
開家庭會議時,不妨也讓孩子參與。不論最後孩子的意見是否被採納,至少會讓他感受自己在家庭中是重要的,是家庭的一員,這樣孩子也會更尊重長輩。
「蹲下來」不僅是一種行為的表現,也是一種教育觀念。只有對孩子抱著崇高的責任心和熱切期望的父母,才會試著蹲下來,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個體。
只有蹲下來,父母才能平視孩子,和孩子真正進行對等的交流和溝通,也才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的想法以及他們行為的真正動機。